新闻中心
最新新闻
联系我们
hth华体会最新网站登录入口
客服电话:4009910345
誉宝教育:0755-89208981
誉宝教育:13556800254
加盟电话:0755-25229722
加盟邮箱:jiameng@yubaohk.com
外销电话:0755-25229722
18124123657(微信同号)
传 真:0755-28244266
邮 箱:1693683308@qq.com
地址: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六约社区勤富路26号中和盛世E区20栋厂房102-1
网址:www.tmweek.com
hth华体会最新网站登录入口:出厂价10元卖到上百元!央视曝光沙金首饰销售乱象 |
发布时间:2025-08-24 22:10:17 | 来源:hth华体会最新网站登录入口 | 浏览次数: |
“花小钱戴出大牌首饰的感觉,视觉效果堪比黄金。”今年以来,随着金价持续上涨,市面上涌现出来一批“沙金”首饰。这类首饰外观酷似黄金、售价却不高,因而迅速受到热捧,被不少消费者视为金价高企之下的平替选择。这些所谓的“沙金”制品,真的含有黄金吗?
在多个网络站点平台上,时常能看到有关“沙金”首饰的直播和视频。据商家所说,这些“沙金”主要产自越南、缅甸等地,内外颜色相同,且永不掉色。还有商家宣称,这一些产品和黄金类似不怕火烧,一件首饰的价格却远低于黄金,只要一两百元。
除了宣称自家产品能以假乱真,记者看出,这些“沙金”商户在取名上也玩起花样。有的名为“老凤详”,和著名品牌同音不同字;有的店铺则直接取名叫“老庙沙金”。
记者了解到,“沙金”是山体中的含金岩石风化破碎后,与砂石混在一起形成的,含金量在5%左右的矿物。以此来说,“沙金”首饰应当含有5%左右的黄金。然而当记者询问网络站点平台上的商家,“沙金”首饰是什么材质?是否含有黄金时?大部分商家却含糊其词,或干脆避而不答。
记者在多个电子商务平台上搜索发现,销售“沙金”饰品的店铺众多,有的商家宣称单月销量就超10万件。这些看起来形似黄金、在线上线下大量销售的所谓“沙金”饰品,到底是什么材质?真正的价值是多少?
记者来到浙江义乌小商品城,这里的工厂店铺销售各种金属首饰,不少店铺内销售的首饰正和街边摊贩及网上售卖的一样。然而当记者咨询商户,有没有号称永不掉色的“沙金”首饰时,不少商户都表示,不知道“沙金”指的是什么,这里销售的首饰也没办法做到长时间佩戴不掉色。
商户和记者说,这些首饰主要是采用黄铜作为原材料,在表面上电镀了0.05微米的黄金,可以模拟出黄金的质感。不过,由于电镀层较薄,长期佩戴使用的过程中会逐渐磨损。
商户坦言,虽能通过加厚镀层来减少首饰的掉色几率,但汗水、洗手液等液体仍然能腐蚀镀层,因此这些首饰仅有在妥善保存的情况下,才能达成半年至一年不掉色。
出厂价10元左右的黄铜镀金首饰,到了街头夜市上,就摇身一变成了40元左右的“沙金”首饰。而在网上的直播间里,更是被主播包装成所谓越南提纯“沙金”,一件首饰卖到上百元。也就是说,虽然“沙金”的名称,给人一种天然黄金副产品的印象,但实际上,当前市面上销售的绝大多数所谓“沙金”饰品,与黄金并无关系。浙江义乌的商户还和记者说,虽然网上大肆宣传所谓的“沙金”饰品内外一色、火烧后仍然是金色,事实并非如此。
记者经过调查发现,多数所谓的“沙金”饰品,有些完全不含黄金成分。而商家宣传所谓的“越南沙金”“缅甸沙金”“泰国沙金”更多则是一种噱头。长期佩戴这些饰品,是否会对身体造成影响?
在浙江杭州国际珠宝城的黄金珠宝饰品质量检验中心,记者见到了从事黄金检测多年的严雪俊。她和记者说,不论是“沙金”还是赤金,都是民间对含金矿物的俗称,而市面上销售的“沙金”制品主要是铜合金或镀金的仿真饰品。她将记者带来的两件“沙金”首饰进行了检测,主要成分都是铜镍合金。
浙江黄金珠宝饰品质检中心主任严雪俊:国家对镀金仿真饰品有详细的规定,一般镀金层叫薄层,镀金是要大于0.05微米的厚度,0.5微米以上的叫镀金饰品。这两个就非常薄,其实是小于0.05微米,依照国家对金覆盖层首饰的规定,它都不能称为镀金饰品。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只会下结论说表面有金,但不能称为镀金。
这些标榜着“天然沙金”的饰品,以低价吸引消费的人,但其实是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极其低廉的铜镍合金。专家和记者说,由于镀层过薄,因此消费者佩戴使用中有可能磨损掉镀金层,释放其中的镍。目前,国家标准规定人体长期接触的首饰,镍释放量限值为每星期每平方厘米0.5微克。然而检验测试中心遇到的部分铜镍合金饰品,镍的释放量能够达到国家标准的上千倍。
记者了解到,金属制作的产品过敏引发的皮肤病症在临床上很常见,而镍是最常见的致敏金属。
记者搜索发现,在黑猫投诉反馈平台上,已有消费者就“佩戴沙金饰品导致过敏”向相关电子商务平台维权。
与此同时,针对“沙金”饰品行业部分商家虚假宣传的情况,有法律界人士向记者表示,根据我们国家刑法,生产者、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、掺假,以假充真,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,销售金额达到一定数额,则有可能面临罚金、拘役或有期徒刑等处罚。